专辑简介: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从开头的“Expectant Hush”到中间的快板(为纪念布鲁克纳的母亲而作),再到充满奥地利民间舞蹈风格的最后乐章,都体现了瓦格纳的重要影响和作曲家的结构天赋,他的交响曲也因此被誉为“声音的大教堂”。目前世界上最年长的主要指挥家斯坦尼斯·斯克罗瓦谢夫斯基(Stanisław Skrowaczewski)因其与布鲁克纳的深厚感情而闻名于世,LPO曾多次在他的指挥下演奏布鲁克纳的交响曲。本录音选自2014年3月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举行的备受好评的现场音乐会演出。斯克罗瓦谢夫斯基先生在本录音中使用了他自己未出版的交响曲版本,为听众带来了独特的体验,也为听众提供了深入布鲁克纳最优秀的诠释者之一的内心世界的机会。乐团简介:伦敦爱乐乐团(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或LPO)是英国古典音乐会的核心机构,演出主要曲目、英国标准曲目、现代音乐等。特别是在录制唱片时,该乐团还演奏古典音乐以外的音乐。伦敦爱乐乐团成立于1932年,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伦敦的大型交响乐团缺乏强有力的艺术领导,不如德国甚至美国的交响乐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比彻姆带领乐团渡过了财政难关,后因健康原因和乐团艺术方向上的冲突而辞职。战后的指挥家包括爱德华·范·贝纳姆(Eduard van Beinum,1947-1951年)和阿德里安·布尔特爵士(Sir Adrian Boult,1951-1958年)。1966年,伯纳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成为乐团的首席指挥;他的任期一直持续到1979年,比弗拉基米尔·尤洛夫斯基(Vladimir Jurowski)之前的任何一位指挥任期都长。乐团翻新了一座废弃的教堂,将其重新命名为亨利-伍德音乐厅,并于1975年开始在此进行排练和录音。海廷克的继任者是另一位巨匠乔治·索尔蒂爵士,他在1979年至1983年期间担任首席指挥,之后继续担任名誉指挥,并经常与乐团合作演出和录制唱片。索尔蒂的继任者是三位德国人:克劳斯·滕施泰特(Klaus Tennstedt)(1983年)、弗朗茨·威尔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1990年)和库尔特·马苏尔(Kurt Masur)(2000年)。威尔瑟-莫斯特正式任命乐团为皇家节日音乐厅的常驻乐团,该音乐厅至今仍是乐团的主要音乐会举办地。多年来,乐团还聘请了许多客座指挥,这些客座指挥也是乐团推出许多跨界作品的功臣。虽然伦敦爱乐乐团在这一领域不如伦敦交响乐团活跃,但它录制的电影原声大受关注。指挥简介:斯坦尼斯·斯克罗瓦谢夫斯基(Stanisław Skrowaczewski)四岁开始弹钢琴和拉小提琴,七岁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十一岁时举行了他的第一次公开钢琴独奏会,两年后与卢武夫音乐协会一起演奏并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三钢琴协奏曲;1940年,卢武夫爱乐乐团演奏了他的两部作品。他曾在卢伍音乐学院和大学学习作曲、指挥、音乐学和哲学,1945年在克拉科夫音乐学院完成学业。战争期间,他的手部受伤,终止了他的键盘演奏生涯,此后他专注于作曲和指挥。1946年,他被任命为弗罗茨瓦夫爱乐乐团指挥,并于次年获得了希曼诺夫斯基作曲奖,在法国政府的资助下,他得以前往巴黎跟随纳迪娅·布朗热(Nadia Boulanger)学习作曲,并跟随保罗·克莱兹基(Paul Kletzki)学习指挥。1949年回到波兰后,斯克罗瓦谢夫斯基于1949年至1954年担任卡托维兹爱乐乐团首席指挥,1954年至1956年担任克拉科夫爱乐乐团首席指挥。1956年,他在罗马圣塞西莉亚学院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因此被任命为波兰顶级乐团华沙国家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1958年,应乔治·赛尔(George Szell)的邀请,他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Cleveland Orchestra)首次亮相美国:此后,他又与纽约爱乐乐团、匹兹堡交响乐团和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合作,并于1960年被任命为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现明尼苏达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斯克罗瓦谢夫斯基在明尼苏达交响乐团工作了19年,指挥乐团演奏了大量曲目,并为水星和Vox等唱片公司巡演和录制唱片。此外,他还主要负责乐团新音乐厅的建设。1979年,他辞去指挥职务,专心从事作曲和客座指挥工作,但在1984年,他又被任命为哈雷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并一直担任到1991年。离开曼彻斯特后,斯克罗瓦谢夫斯基与萨尔布吕肯广播交响乐团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被任命为明尼苏达交响乐团的桂冠指挥。除担任常任指挥外,斯克罗瓦谢夫斯基还经常巡回演出,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各地担任客座指挥,并继续以优雅而不拘一格的音乐风格创作音乐。斯克罗瓦谢夫斯基是一位严谨而不张扬的指挥家,他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注重对所演奏作品的清晰描绘。在他指挥哈雷管弦乐团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时,就能感受到这种方法的好处,因为这些交响曲具有非凡的张力。他与同一乐团合作的勃拉姆斯交响曲也值得一提。斯克罗瓦谢夫斯基与明尼苏达管弦乐团(Minnesota Orchestra)合作,为Vox唱片公司录制了拉威尔管弦乐全集,录音效果极佳。他与萨尔布吕肯广播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显示了他对这些作品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结构和高潮位置的有力控制。在指挥家中,斯科瓦切夫斯基是与众不同的,因为他虽然明显表现出美国人对最高水准的执行力的偏好,但同时他又保持了欧洲人的特点,即演奏极具个性和特色。01. Stanislaw Skrowaczewski – Symphony No. 3 in D Minor, WAB 103 I. M??ig bewegt (Live)02. Stanislaw Skrowaczewski – Symphony No. 3 in D Minor, WAB 103 II. Adagio. Etwas bewegt, quasi andante (Live)03. Stanislaw Skrowaczewski – Symphony No. 3 in D Minor, WAB 103 III. Scherzo. Ziemlich schnell (Live)04. Stanislaw Skrowaczewski – Symphony No. 3 in D Minor, WAB 103 IV. Finale. Allegro (Live)13222990066/49.72.150.151